——生存也是一种“排队�,要努力站在前靀�
1、相术的起源
�,既是名词,也是动词。作为名�,指的是人的形�(包括外在的形体相貌、内在的精神气色和举止情�)。作为动�,指的是对形相的观察、分析和判断。所谓相�,便是对形相观察、分析和判断的方法�
有人认为相术是封建迷信的产物,甚至把相术当作封建迷信的代名�,进行批判。相术果真是封建迷信的附属品�?如果是的�,它当起源于封建时代。然�,事实并非如此,远在封建社会之前,甚至远在原始社会初期或更远些的时�,人类就有了相术�
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起源的研究已经表明:人类在成为人的过程中,便开始了群体活动。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�,在群体活动中,或与人合�,或向人求�,或要求或给人帮助等等人际活动�,个体必须对他人有所认识、监别和选择,否则群体活动便无法进行。而这种认识、监别、选择的过�,都是通过对他人形相特征的观察进行的。因为只有形相才能使人和他物以及一个个的人区分开来。久而久�,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。这是相术的初级阶段,也是相术的起源。如同音乐的起源一�,“吭哟、吭哟”的劳动号子虽算不得高级而美妙的音乐,但它却是音乐的起源。在其它动物的活动中得到明显的应�,不必赘述。关于相术的起源,我们还可以在猿猴及原始人的灵性比动物更为高级,不仅可以根据相术识别男女老少,而且可以区分强弱、寿夭、智愚、善�,可以推举出强悍、智慧且有德行的人做他们的部落长。如此才有了社会。诚�,那时的相�,尚是粗糙、原始的,而且不成体系,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相术有着质的区别。但它的确是相术的源�,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�
再�,如果说相术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产物的�,那么没经过封建社�
的美国就不会有相术�
实事恰恰相反,美国也有相术。林肯深谙相�,就是一例�
由此可见,相术并非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产物,而是整个人类所有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有的,是一种人们用以辨识人的技能。诚然相术和人类其它技能一�,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会打上不同的社会烙印�
2、中国传统相学的形成和演�
相术作为观察、辨识、判断人的强弱寿夭智愚善恶的方法虽然远在原始社会就早已有�,但将人的形相与自然、社会结合起�,成为一门系统的考察推断人生未来的生老寿夭、穷富贵贱、凶吉祸福等的学说—人相学,则是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之后的事�
根据史料记载,中国传统相学大约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初步形成。但那时,职业相士和严格意义的相术着作还没有问世。从战国到秦汉初,特别是从汉代开�,相学已成为一门有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学问,并有了为数不少的相书和相�,如唐举、许�(许负著有《相法十六篇�)。到了西晋、李�,尤其是北宋之�,大量的相书纷纷涌�,如《麻衣相法》、《柳庄相
法》、《神相全篇》、《水镜相》、《相理衡真》等�;相士不可胜数,普遍得到社会尊崇,而且有些造诣深的相术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,甚至作为谋士参政。如北宋的陈希夷、明代的袁忠彻父�,在朝中地位都很显贵�
自春秋至明清,许多文化名人,如孔子、孟子、荀子、王充、李白、苏轼、司马光、黄宗义�,都对相学颇有研究:孔孟留下了少知人识人的格言;荀子着有《非相�;王充《论衡》中有《相骨》篇;司马光《资�
通鉴》有“动的相法�;“凭群为草行年看,便数生时到死时”是苏轼称颂相士的诗�;相书《水镜集·序》则出自黄宗义的手笔。《论衡》载有孔子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相�:孔子门徒澹台子羽,相貌极佳,孔子观其
�,以为他有良好的品行。但事实恰恰相反,以致孔夫子后来感慨叹�:看相须仔�,心相与神相并非完全统一的啊!
《水镜集》中有李白一个令人惊异的相例:当郭子仪还是一个兵卒时,李白就从他的形相中看出此壮士眉长入鬓,目光射人,面起重城,声响隔山皆闻,此乃彀神、骨、力有余,他日必位极人臣。果如其言,郭子仪平定安史之�,成了一代名将�
原始相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成为相学,并有过显赫的历史。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封建文化;同时,又因为封建统治者的利用,封建文化的色彩也就越加浓�,加之相学并未穷尽形相与命运的奥秘,而相士们又不肯承认它的缺�,故意将它弄得神乎其神,好使人们敬畏迷信。这�,相学便陷入了封建迷信的泥淖�
到了清代,相学又变成了实用而又简单的相术,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,成了许多学识浅薄的江湖骗子混饭吃的工具。他们往往只学得一鳞半爪的相术,对博大精深的相学则知之甚�,甚至曲解,以讹传讹。相学从此一落千�,名声越来越坏。到了科学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,不少有识之士逐渐别除其封建迷信的糟粕,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它的社会价�,并注入科学的活力,使之走向完善�
3、相学的研究方法
任何一门科�,必然有着科学的研究方法。相学能否成为科�,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它是否有科学的研究方法�
根据对中国传统相学的研究,笔者认为它至少有如下几种方法是科学或较为科学的:
(1)实证�
古人没有今人这么丰富的科学知�,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学仪器,他们对人体形相的研究,主要是靠肉眼观察,经验积累�
例如,他们穷毕生的精力,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、几百代人的努力,对人体各个部位仔细观�,发现几乎所有夭折的人的中都短而浅;相反,长寿者人中都是又深又长。在大量的实证的基础�,他们引出了规律性的结论:
“人中深而长�,长寿;浅而智�,天亡。�
至于“人中”为什么会影响人的寿命,古代相书是这样解释的:“人中�,一身沟洫之象也。如沟洫通则水流而不�,如浅狭不深则水壅而不流。夫人中长短,可定寿命之长短…�
显然,这股比喻性的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。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相术经过无数相例证实过的客观事�,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它实证研究的正确性�
事实�,从古至今,当科学尚未达到认知某事物规律�,人们往往只好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。例�,人们对针炙的认识:大量临床经验证实,用银针扎穴位可以治愈许多疾病。可是医学至今仍未弄清楚穴位究竟为何�,更不能科学地解释针炙何以能够治病。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,只能说科学尚未达到揭开针炙奥秘的水平�
(2)切割�
切割法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方法。一根筷�,人们可以不断地切割下�,切割得越�,人们对筷子的认识就越深刻。例如人们对树的认识,�
描述为这样一个过�:树→枝、叶、干、根等→水分、纤维、叶绿素等→氮、氢、氧等→细胞核、细胞壁等→原子、分子等等…�
中国传统相学对形相和命运的研�,也采取了这种不断切割的方�,�:
形相→外相、心相、举止情态等→皮、肉、骨等→面相、手相、足相等→三停、五官、六府等→命宫、财帛、日宅、男女、奴仆诸部位等……�
乃至年、月、日、时的神色与运气等。切割不可谓不细,认识不可谓不深刻矣�
�,动态是静态的动�,静态是动态的静�,二者互为依存�
又如恒态与时态的辨证分析法。恒�,指人先天的自然因�,包括人的形体外貌、精神气色和举止静�;时�,指人后天的社会性因�,包括人的道德修养、善恶行为、价值取向以及受多种信息之合力作用而多变的因素。恒态与时�,即自然性与社会的结合分�,构成中国传统相学重要的辨证方法�
如《麻衣相法》的“变相说�:“有心无�,相随心生;有相无心,相随心变。”概括地阐述了外相与心相的辨证关系。陈希夷《心相篇》也�:“心者貌之根,帘心而善恶自�,行者心之表,观行而祸福知。�
静态与动态、恒态与时态的辨证�,避免了“相貌不可更�,所以命运也不可改变�,的这种不符合生活实际的错误推理。令人遗憾的�,许多人都忽视中国传统相学的辨证法,简单地认为它是把先天的相貌认作决定人生命运的唯一的依据。真是冤的哉枉也!
(4)点面�
�,指部分考察;�,指总体把握。点、面结合,总体把握与部分考察相结�,是中国传统相学的又一重要研究方法。如《麻衣相法》既注重整体的布局、结构、气色、精神的考察,又注重具体部位与宫、官、痣、纹的考察。《麻衣相法》中“论神”、“论骨”、“论肉”、“五官总论”等就属于总体考察。而五官分�,十二宫论,论黑子、痕、纹等就属于微观考察或部分考察。如“论骨肉”所谓“瘦者不欲露�,肥者不欲露肉�,应该“肉与肉相称�,就是宏观把握。而如“目短如�,必定夭折,赤目侵瞳,官事重重�,就是微观考察。再如人中长为长寿的象征,然必须结合总体状况,如果整个精神气色不佳,面皮太�,则从然人中长也不�,所以《神异赋》中有言:“面皮太�,虽沟洫长而寿亦亏。”又�:“神短无�,早赴幽冥之客。�
点面法还表现在共性与个性的分析方法上�
共性指对大多数人所观察总论的定�,大体通用于一切人;个性则不具有普通�,而只是个人独有的,适合于具体人的准则。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构成《麻衣相法》研究上的又一个特点。就是说,《麻衣相法》既注意规律性、普遍�,又注意非规律性、个别性。既注意综合,又注重具体分析。有些定论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适用�;但对于特定的,本来是贵
(3)辨证�
中国传统相学是用自然的现象和规律来比照人,用社会规律来要求人的。对立统一的观�,辨证分析的方�,是它活的灵魂。例�:辨证地分析静态与动态�
静�,指恒定不变的结构符号,动态指多变的功能、信息。人体外貌为静�,精神气色、举止情态则为动态。中国传统相术在注重静态的形体外貌的同�,又注重动态的精神气色、举止情态的考察。比�:“海口仰方形,晚运必通亨�,是静态考察的判断。“气浊神�,必是贫穷之汉�,则为动态考察的结论。一些形貌看起来挺不错的�,之所以命运不佳且笨浊愚顽,就在于这个人的精神薄弱、气色昏�,即内在的生命力不旺盛。动静结�,辨证分析,是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。因为一方面人作为生命的存在,须在生命运动中才体现出它的特点。只注意结构分析,
不注意功能考察,必然是片面的�,功能考察是在结构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的,离开结构分析,功能考察无从进行。动态与静态的关系�
的特点却变为贱的特点,本来是贱的特点便变成贵的特点。如不能说一个人由于整体上属于贱�,因为有了一副理想的�,便为贵相。如“浊”是昏浊、愚笨、昏弱不�,但对于土形人,即合局的人来讲则“土不嫌独”�
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,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结合,规律性与独特性的结合就避免了对人的机械框定而失之偏�,甚至歪曲。因为一方面,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�,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命运。所以必须注重独特性和个别�;另一方面,由于普遍性和规律性是对无数人的总结,是一种参照系,如果忽视�,那么无从谈起相法,也无法对特定个体进行评判。二者相辅相�,缺一不可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