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著�
不仁不义,庚辛与甲乙交�,或是或非,壬癸与丙丁相畏�
上言当权得位,则不交差。不相畏也。若甲见�,乙见�,丙见�,丁见癸。犹二女同居,两男并处,阴阳不合,不成庆也。庚辛主�,甲乙主仁,以交�,故不仁不
义。丙丁主�,壬癸主智,以相�,故或是或非。若庚合于乙,辛合于甲,则刚柔相�,仁义兼济,非交差也。若丙见癸官,丁合壬禄,则阴阳相�,水火既济,非相畏也。或以甲申、乙酉为不仁,庚寅、辛卯为不义,缘寅申庚甲之交差,卯酉乙辛之暗�;丙遇�,则丙非壬�;丁逢癸,则癸是丁非。子午同�,巳亥一致。凡命遇此一�,始可言之�
四柱中的伦理道德观念(1)——天干与五常
四柱算命体系不仅有中和思想作为核心,同时还时时处处体现着伦理道德观念,尤其是体现着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,以下仅举数例作简要说明�
故有先贤谦己,处俗求仙。崇释则离宫修定,归道乃水府求元�
仁义每乖于得�,是非常绊于荣枯。于是日用不�,曾无休息,故有先贤谦己处俗,求仙割爱,少私寡欲。或崇释以灭心之�,或归道以益肾之精,内守精神,外除�,达物我非�,明色空究竟�,莫非是也�
是知五行通道,取用多门。理于贤�,乱于不肖。成于妙�,败于不能�
道无乎不�,物无乎非道。五行变�,通乎大道,何所不该,其取用不一,故谓多门。如识者取之以修定,仙者取之则求元。自非顿悟之�,岂能与此?是故贤者得�,能穷理尽�,达五行之妙用。愚者失�,终亦自昧,而无所得。能者养之以取福,不能者败之以取祸。《易》曰:荀非其�,道不虚行�
十神是四柱理论中的重要概�,而三纲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。四柱在对于十神的运用中贯穿了三纲的精神�
【白话解析�
不仁不义,庚辛与甲乙交�,或是或非,壬癸与丙丁相畏�
前文中提到的当权得位,则指的是四柱之中不交差、不相畏。就好像甲见庚、乙见辛、丙见壬、丁见癸。好像二女同居、两男并�,阴阳不合,难以成庆。庚辛代表义,甲乙代表�,庚辛与甲乙交�,所以叫作不仁不义。丙丁代表礼,壬癸代表�,壬癸与丙丁相�,所以叫作或是或非。假如是�(阳金)合于�(阴木),�(阴金)合于�(阳木),就会刚柔相乘,仁义兼济,出现这种情况就不是交差了。假若是丙见癸官,丁合壬禄,则阴阳相�,水火既济,就是水火不相畏。有的认为甲申乙酉为不仁,庚寅辛卯为不�,这是由于寅申、庚甲交�,卯酉、乙辛暗战。丙火遇见壬水则丙非壬是,丁火遇见癸水则癸是丁�,子见�,己见亥与上面的情况一样。凡是命局之中遇到这样一�,就可以对之进行论断了�
故有先贤谦己,处俗求仙。崇释则离宫修定,归道乃水府求元�
这里讨论先贤达到仁义的途径。仁义通常是与人的得失相违背的,是非则经�
和人的荣枯联结在一起。于�,为了日用而不曾休�,因此才有先贤自我满足,处俗求仙,割爱、少私、寡�,或者崇奉佛教以灭心�,或者归于道教以对肾中所藏之精气有所助益。内心抱守精�,外在行为去除幻妄,通达物与我的或非或有,明白色与空的道理,没有不是如此的�
是知五行通道,取用多门。理于贤�,乱于不肖。成于妙�,败于不能�
道无处不�,万事万物没有不体现道的。五行变化与大道相�,何所不该。其取用不一,所以称之为多门。比如智者取五行变化之道以达到修炼定性的目的,仙者取五行变化之道以求得清净的境�,如果不是顿悟之士,怎么能够这样来进行修�?所以贤者领悟五行变化之�,就能够穷理尽�,将五行加以妙用。愚者失却五行变化之�,最终将使自己变得无知而一无所获。能者养五行变化之道以获得福�,不能者拜五行变化之道也将招致灾祸。《易》经上说:“苟非其�,道不虚行。�